抬头望见如果给你一张建筑照片,要你来辨别是否广府传统建筑,那么你只要抓住几个重点特征,第一个特征这个建筑前檐的石柱及石梁上的狮子,第二个特征,就是在墙顶上的壁画。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一个没有壁画的古建筑就不是个合格的广府建筑,好比如广式白切鸡就不能没有姜葱酱一样。广府古建筑的壁画就是今天我们抬头望见的主角。
广府地区是当今国内保存最多祠堂及庙宇的地方,同时她们的分布是呈星罗棋布的状态。保留下来最早的有明代,而最多的是建于清末国初。这些我们身边的老祠堂,老庙宇是我们很多人成长时的记忆,历经了战争,岁月,动乱后大部分是以学校,公社仓库,村里小作坊的方式,得以十存一二。在这些祠堂庙宇中除于建筑本身是件珍贵的文物外,里边的壁画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她们或在前檐的墙面上,或在正堂的墙顶上,或在大门正上方,或在过廊的侧墙上,总之都是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内容大多数都是一些吉祥富贵,伦理教化,山水花鸟,传统典故的题材。有门面争光的作用,也有宏扬家风,更有初级版的伦理教育的启蒙作用。
如果你用心观察这些壁画时,在广府地区,她们除了在内容上有出奇的相似外,还会发现她们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同一批人。如杨瑞石,如梁锦轩,如余拍轩…….在遍布省城番禺顺德南海香山的祠堂庙宇中总能看到他们的作品。但在正统历史文献中对这些画匠画师的记载凤毛麟角,以至连百度上也基本查不出他们的信息。仅有一篇文章提及过清末在顺德南海地区活跃着一个画匠画师群体,专门承接广府地区的祠堂庙宇的壁画绘制工作。这个群体是当时众多匠人群体之一,不被主流史所重视,就个人而言,他们的生平经历没有留下记录,似于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作品却又能穿过百年时间,真真实实在一直存在我们的身边,以至今天我们抬头又能望见。本文就是以原香山地区的部分建筑壁画为例带大家了解这样的一个群体及其传世作品。目前这些保留下来的壁画作品的状态是十分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壁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环境的提升,很多地方都在翻新祠堂和庙宇,而且往往会将原来的壁画抹掉铲掉重新画上新的大红大绿的画像,这行为与当天破坏文物的行为无异,实在让人痛心。希望有一天不单止只是他们的壁画,连同广府古建筑的型制,工艺,传统,匠师都能引起主流界的研究,在其完全消亡之前能保存多少是多少。
在进入正题前,有一本书和二位先生一定要提及,这本书就是《营造法式》这二位先生就是梁思诚先生与林徽因先生。一定要提及这本书,因为《营造法式》是为数不多的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关于唐宋中国建筑巨著,初刊于宋崇宁二年年。而一定要提梁林二位先生,是因为由于他们两位不懈努力,在国家最艰难时代,走遍中国大地去发现那些不为人所重视的寺庙亭塔,用两位深厚的建筑学知识结合唐宋古建,成功破译了《营造法式》,使我们第一次可以窥探千年来一直不被正史及社会主流所重视的中国古代建筑世界,并从此中国古代建筑终于可以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去被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型制及工艺得以复活并有传承下去的可能性。
在两位先生专研这个领域以前,可以说中国的建筑及它的建造者一直不被列入正史及主流知识界,士农工商,匠的地位是很低的。我们往往惊叹中华大地上保存下来的那些古建筑的伟雄,华丽与精巧,但有多少个人会知道它们的设计者,建造者,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也不可能听过他们的名字,最多也就是听过“鲁班”。
下图为梁思诚著《中国建筑史》一书中的插图YYDS
作为一枚骨灰级的梁粉,十分钦佩两位先生对中国古建学术的贡献,也受他们的启发,开始去注意身边古建筑背后型制,工艺,传统及匠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岭南古建筑上的那些壁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