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鸡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拥有一个东南亚胃是什么体验东南亚各国美食 [复制链接]

1#

自年第一次去越南旅行到现在,我已经走过了柬埔寨,老挝,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缅甸这东南亚大大小小的九个国家,饱览风光的同时,也遍尝美食。在以往的文章里,我大多只是单纯的记录我在旅行中的故事,对美食方面确实没有着太多的笔墨描绘。经历过这么多次旅行以后,我感觉是时候把我在东南亚邂逅的各地美食和美食后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了。

(文章篇幅较长,建议今后有东南亚旅行计划的童鞋们点一下收藏键,在今后旅行中有备无患)

东南亚美食第二弹

接上文:拥有一个东南亚胃是什么体验

东南亚各国美食全图鉴(上)

南洋味道

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尼

泰国向南,穿过合艾,便进入了马来西亚的势力范围,这片自古被称作南洋的地方。来自天南海北回不去家的旅人们纷纷在马六甲海峡两旁安了家。阿拉伯人,印度人,还有后来的中国人,千百年来多少过客来了又走,却留下了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与饮食,也为马来地区带来了伊斯兰教。

印度尼西亚也是如此,作为万岛之国,印尼境内各岛屿分布着不同的种族,西部爪哇岛住着皈依伊斯兰教的爪哇族人和来自我国东南沿海华人移民,巴厘岛的印尼人信奉印度教,而东印尼的诸岛则是星罗密布分布的美拉尼西亚人部落。尽管各国的种族各异,但在南洋地区却通用着马来语(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文莱的官方语言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各国居民均可互相交流)。后期华人劳工的到来,用中国的烹饪方法深深的影响了南洋地区的饮食,形成了独特的南洋菜。

叻沙Laksa,民族融合的产物

你可能再找不到另外一种美食来代表南洋地区的民族融合的文化了。来自印度而又被马来人改良过的咖喱汤头,浇在一捆当地生产的粗米粉或者黄澄澄的福建面上,再加上海鲜或者鸡肉牛肉,福建鱼饼和油豆泡,就做成这道令人赞不绝口的叻沙。咖喱汤辛辣,却又因为椰奶的添加而让人饮后回甘。叻沙和越南河粉一样,都是让我欲罢不能的汤面,每次吃饭我都要把汤汁全部喝完才善罢甘休。

叻沙一词起源于古梵文“LAKSHA”,原意为数量极多。也许是马来西亚的先人们发现自创的这一道美食包罗万象,多国食材聚集,又多种味道混合,所以自豪的引经据典以叻沙来命名。

在家中自制的海鲜叻沙米线

一碗小小的叻沙,却倒映出了三大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华人、印度人早期移民的那段艰难岁月。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一碗叻沙呢?!

大马椰浆饭,NasiLemak

大马椰浆饭之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就如同西红柿炒鸡蛋之于中国。这是一道最简单的,也是当地人最难以割舍的家常菜。用椰奶加香兰叶煮出来的米饭,就是椰浆饭,带着椰子的清香,加一份炸鸡,拌上叁巴酱,炸凤尾鱼,一粒鸡蛋,一把炸花生米和几片黄瓜,铺在一片香蕉叶上,像极了打开的大粽子。

椰浆饭详解

椰浆饭简单但是味道独特,辛辣又富含香气,当地人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都喜欢食用它。但是,谁也不知道椰浆饭何时诞生,由谁发明。但是肯定的是,它存在于前几代马来西亚人的记忆之中,也会一代代的永远流传下去。

肉骨茶,打入茶叶界的间谍

曾经煲过的肉骨茶

这些年,肉骨茶BakKutTeh一定默默承受着太多的质疑:“明明是一碗排骨汤,你为什么管自己叫茶呢?”故事还得从华人下南洋时开始说起。最初来到南洋的华人们,大多在码头做苦力,在煮草药补身体的时候,不知是谁起的头,开始把排骨一起放在药汤里煮。这样煮出来的汤,既补身体,又管饱。从此肉骨茶就在南洋地区流行开来。因为华人忌讳药这个词,所以把药改成了茶。

马来肥肠肉骨茶

新加坡松发肉骨茶

肉骨茶也分为新加坡的潮州派和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潮州肉骨茶的药味淡,但是胡椒味重;而福建派的肉骨茶则药味浓郁,胡椒味很淡。无论是潮州派还是福建派,当地人都喜欢在喝肉骨茶的时候配一根炸油条。

肉骨茶在我家厨房里是常客~

肉骨茶的料包在超市里很容易买到,制作起来也方便,只需要把炖猪排骨的水烧开,加入料包和整整一头去皮的大蒜,再炖上45分钟,就可以上桌了。我比较喜欢潮州风格,所以自己喝之前都会多洒上一把白胡椒粉。

NasiGoreng,流传最广的炒饭

NasiGoreng,有人叫它马来炒饭,也有人叫它印尼炒饭,而我更习惯于印尼炒饭这个称呼。因为在爪哇岛旅行的时候,它几乎是我每天必点的主食。Nasi在马来语中的意思是米饭,而Goreng的意思是翻炒。可是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烹饪手法却又让印尼炒饭在整个世界流行呢?印尼炒饭成功的关键在于独特的酱料——甜酱油和用搅拌机搅碎的虾酱。除此之外,在炒制的过程中,米饭里还经常加入炸洋葱碎来让炒饭整体呈现出酥脆的质地。再切几片万能的黄瓜片装盘,炒饭上盖几片厚厚的炸虾片,就可以享用了。我一直以来都感觉东南亚的美食对味觉和嗅觉的刺激上都要比中国菜猛烈,就连炒饭也是如此。拿扬州炒饭和印尼炒饭相比,可能一个是藏在深闺之中的邻家姑娘,一个是在夜店打碟的性感女孩,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好。

SotoAyam,治愈系的鸡汤

SotoAyam是发源于印尼,同样也流行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一碗鸡汤。Soto在马来语中是汤的意思,而Ayam代表鸡肉。鸡汤端上来的时候看起来黄黄的,不仅仅是因为鸡油的缘故,姜黄粉的添加为鸡汤注入了一抹黄色。而且印尼人在喝鸡汤的时候会往里面泡上一碗蒸米饭,让一碗配汤堂而皇之的变成了主食。在喝SotoAyam之前,我以为只有中国人才喜欢在汤里放米饭把汤变成汤泡饭。说它是治愈系,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叫鸡汤。当时我从日惹飞往苏腊巴亚的飞机是个小型的螺旋桨飞机,偏又赶上气流不稳定,尽管飞行时长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是也把我折磨的够呛,直到出机场找到一家鸡汤专卖店喝完了这一碗鸡汤才把我解救出来。还有一次我走在苏腊巴亚深夜的街道,万籁俱寂,饥肠辘辘,突然间发现一家鸡汤店还在亮着暖暖的灯。就这样,SotoAyam再次治愈了我。

鸡粒饭与海南白切鸡的邂逅

鸡粒饭发源地古镇马六甲,是一座从14世纪延续至今的历史名城。三宝公郑和的航行与马六甲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这里是由太平洋向西步入印度洋的咽喉要地,大明朝也远嫁公主于马六甲的苏丹,其五百余名随从与当地人通婚,并定居于此,男性后人们被称作“峇峇”,女性成为“娘惹”,百年来,这些定居在马六甲的娘惹们,用中式的烹饪手法搭配南洋的辛香料,形成了新马地区独特的娘惹菜系。这些因三宝公郑和而定居南洋的中国人,就是南洋地区最早的华人移民们。

红墙白窗的马六甲

与韩国烤冷面,台湾手抓饼不同,海南鸡饭的发源地的确是在海南。海南的文昌鸡随着上世纪初下南洋的移民潮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随后在当地茶餐厅中被当地人熟知,从而风靡整个南洋地区。海南鸡饭,没有过度花哨出挑的香料,吃的就是鸡的本味。鸡肉卤好以后,还要过一遍冰水,激脆鸡皮。然后把熟鸡一只只的挂在档口,就等着主顾光临,一刀刀的在案板上把鸡肉斩好装盘。当然,海南鸡后面还有一个饭字。正宗的鸡油饭,先用香料和鸡油,将生米炒香,再加入鸡汤、蒜和干葱焖熟。被鸡油包裹着的一粒粒油光锃亮的米饭,即便没有配菜,人们也能轻松的干掉两大碗。在马六甲,传统的华人移民们又效仿者祖上先人们过节祭祀的传统,把鸡油饭搓成乒乓球一般的大小,寓意生活团圆美满,祭祀结束后,就这样一块鸡肉,一口饭团的享用美食。这种习俗流传至今,便形成了今天的古城鸡粒饭。

鸡粒饭在马来西亚按粒售卖,一般六粒相当于一碗白饭,也可以单独作为主食和其他菜肴搭配,比如和上面我点的烤鱼肉乌达和沙爹牛肉串。

沙爹与沙茶

很多95后第一次接触沙爹这个词,应该是从干脆面,薯片或者牛肉干的包装上。记得小时候我拿着一包沙爹味的牛肉干跑去和我爸开玩笑,被狠狠的骂了一顿。所以当年在巴厘岛,一盘沙爹牛肉串摆在我面前时,我仔细地端详了很久。

巴厘岛传统印尼菜套餐,沙爹肉串是主角

沙爹,印尼语:Sata,马来语:Satai,是风靡于南洋一带的街头烤肉。和众多南洋菜一样,它也是一道外来的美食,源自于中东地区的Kebab。Kebab随着阿拉伯富商们带入印度,又被印度移民带来了印尼,一路上烤串的配料不断地演化,不断地适应当地,从而形成了花生香味浓郁的沙爹肉串。一根小小的肉串,背后却是千百年间的航海史。

姜黄是沙爹腌制时的关键调料,也是让沙爹肉串呈现出黄色的因素。用炭火将肉串烤熟后,浇上几勺浓浓的沙茶酱,这就是沙爹烤肉。沙爹酱就是用花生粉混合姜黄、椰奶、南姜、辣椒、棕榈糖等各式香料后的佐餐酱,也是沙爹烤肉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沙爹酱,那烤肉就只是一串平平淡淡的烤肉而已。在爪哇岛的文化中心日惹,有两道菜的摊位是遍地可见的,一个是印尼炒饭摊位的小推车,还有一个就是沙爹烤肉的烧烤炉子。沙爹烤肉的炉子很简单,像是条狭长狭长的铁盒子,商贩们在地上铺个毯子,席地而坐,摇着扇子不紧不慢的烤着沙爹肉串。在当地早市,你能买到拿油纸包好的烤串,回家打开后发现,一把肉串的下面,还垫着好几块白花花的马来粽。

厦门沙茶面

美食的背后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当南洋华人回归故里认祖时,也带回了当地的沙爹酱。福建人用中式调味料改良了沙爹酱,降低了甜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咸味,还用虾米和小鱼干给沙爹酱增添了一股海味,最终形成了沙茶酱。沙茶酱不仅在闽越潮汕地区流行,也同样风靡在海峡对岸,被广泛的用于炒菜和做火锅蘸料,厦门的名小吃——沙茶面,更是深得游客们的喜爱。

南洋菜可以说是东南亚菜系中与中餐最为接近的菜系,中华文化对当地巨大的影响力的背后也与百年间南洋地区的华人团体的拼搏精神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在上个世纪顶住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在政府高压政策下,依然坚持着华文教育,传承者祖先留下的文化。直到如今,马来西亚华人是各国华人中汉语普及率最高的,几乎在我身边的每一位马来西亚华人朋友,都会讲一口普通话,广东话和闽南语,有的还会讲客家话、潮州话或者海南话。等今年疫情结束了,不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南洋之旅,找一家古朴的茶餐厅,坐下拉一杯咖啡,品味旧时光。

菲律宾Philippines

痴迷于猪肉的国度~

菲律宾是东南亚里最不像东南亚的国度了,长达几个世纪的被西班牙殖民的历史让菲律宾活脱脱西化的像一个拉美国度。这里的人们信奉天主教,心地善良,对游客们热情好客,走在大街上总是被当地人问到需不需要帮忙。两年前的春节期间,我好不容易凑到了8天的假期,回到了热情洋溢的热带,并且在菲律宾绝美的海岛上,开启了人生中关于潜水的冒险旅程。戳这里,和我一起探寻海底:潜水

一支迷人又危险的“蓝色鸦片”

Lechon,烧烤界的巨无霸

菲律宾人喜食烤乳猪Lechon的习惯,来源于西班牙。烤乳猪本是一道西班牙人庆祝节日时的佳肴,而在殖民统治期间,烤乳猪的美味深深的吸引住了当地的居民。当菲律宾独立后当地人赶走了西班牙的军队,却满含爱意的留住了烤乳猪。

挑选一头还未断奶的小乳猪屠宰清洗后,掏空内脏,塞上各色香料,再在表皮刷上调味酱,用铁杆穿好,直接架在炭火上,边烤边旋转。烧烤时控制火候是个技术活,也是烤肉成功的关键。从白白净净的生猪肉烤到通体红透,猪皮酥脆,往往需要七八个小时之久。

不间断的烧烤七八个小时之后,烤乳猪就可以扛到餐厅去售卖了。吃法很简单,要么就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要么就整整齐齐把肉切成一片一片,配上小菜和一碟肝酱。不论你平时爱不爱吃肥肉,一盘烤乳猪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都会被它折服,尤其是它那烤的酥脆的猪皮。如果凑不齐朋友与你一同分享一整只烤乳猪的话,也可以自己点上一盘脆皮猪肉LechonKawali,我在PG岛潜水的时候,经常吃一盘脆皮猪肉盖饭来补充能量。

LechonKawali

听声音就很好吃的Sisig

Sisig,中国人喜欢叫它杂碎。见字如面,这确实是一道很碎很碎的菜。它是由猪脸肉,猪头肉和肝脏切碎,混合洋葱碎,辣椒末在一起翻炒而成的菜品。出锅时另外烧红一块铁板,把炒菜移入炙热的铁板,再在上面打一个生鸡蛋。Sisig端上来的时候,酷热的铁板与上面的杂碎接触在一起,滋滋地发出声响,这也是Sisig名字的由来。

开动前在铁板上把生鸡蛋打碎,和肉沫混合在一起,迷人的肉香让人胃口大开。

大盆炖菜,阿斗波

阿斗波Adobo算是最像中餐的菲国料理了。这是一种炖菜,只需要酱油、醋、黑胡椒、香叶、大蒜和洋葱这些配料进行简单的烹饪。但最特殊的,是菜肴里对醋的使用。烹饪好的阿斗波,酱香味浓郁,又有着一丝东南亚特有酸味。

烹饪阿斗波,一般用猪肉或者鸡肉,当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盘香喷喷的阿斗波时,你会下意识地以为你刚刚点的是一盘上海红烧肉,或是红烧鸡块。

神秘的第五号汤

坐船刚到PG岛的第一顿饭,是在爱彼迎房东家的海边小餐馆。房东体贴的问我,做了好几个小时的大巴车,又在船上颠簸了几个小时,要不要喝碗汤补一补呀?于是端出了这碗第五号汤,也就是炖牛鞭汤。和中国人一样,菲律宾人也有着以形补形的观念,至于牛鞭汤尝起来什么样,我感觉嚼起来口感像海参。第五号汤名字的由来,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菲律宾某家饭店为了宣传,在菜单上前四种正常汤品的后面,写了一行字:神秘的五号汤。后来因为点这道汤的猎奇的顾客越来越多,就带火这个有趣的名字。

与第五号汤类似的食材,叫做Kare-Kare牛尾汤,是菲国更常见的一道炖菜。Kare-Kare是用牛尾和牛肚混合花生酱熬出来的一锅大炖菜。味道非常的新奇,对于和我一样喜欢尝鲜的盆友们来说,这道菜不应错过。

看完了菲律宾的特色美食才回过神来,作为一个岛国,特色菜中几乎没有一道海鲜,而菲律宾菜选用的食材也大多是猪肉,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于猪肉的近乎疯狂般的热爱。

缅甸·Burma

中国与印度在这里相遇

缅甸是一片金色的国度,一座座金色的佛塔耸立在每一座城镇的每一个角落。佛教深深的影响着缅甸人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乐善好施,待人真诚。在地缘上,缅甸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饮食文化上受这两个人口大国的影响颇深。很多印度菜已经完全被缅甸人所接纳,并被冠以正宗之名。缅甸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北方的果敢人,佤族人,克钦人与西部的掸族人都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这些少数民族的菜系,与云南菜非常地相似。近年来随着军政府的下台与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缅甸。尽管如此,缅甸在国人心中,还是那个东南亚最神秘的国家。戳这里,带你去领略全缅甸最壮美的一片土地:蒲甘·举目皆佛塔,八方尽佛陀

缅甸非官方国菜——Mohinga

Mohinga就是在很多中国游客中口口相传的臭鱼汤米线,是缅甸人人知晓的一道早餐或下午茶。Mohinga看起来只是一碗简简单单的米线,可是它的烹饪方法繁琐,味道也富有层次感。Mohinga汤头的味道主要来源于鲶鱼,需要把整条鲶鱼放在锅中反复的炖煮,直到鱼肉炖成细细的糊状,与肉汤融为一体,再仔细地挑出鱼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Mohinga中只有鱼肉味却不见鱼肉的原因。Mohinga独特的地方还有一点是在于配料的使用,在菜谱中需要的配料有密密麻麻二十几种,还包括香蕉树的茎叶。汤里的香蕉树茎,看起来像一截截葱白,为鱼汤带来了水果般的香味。最后,在汤的上面,撒上掰开的一块块脆黄豆饼,与米线混在一起,酥脆又弹牙。

随处可见的Mohinga

Mohinga是早点摊的常客,也是茶叶铺的头牌。在缅甸街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叶铺,男人们总是喜欢在午后或是夜晚聚在茶叶铺里,喝杯茶或者咖啡,聊天聊饿了的时候,就来上一小碗Mohinga当宵夜。因为Mohinga的制作流程繁琐,人们一般不会在自家厨房里难为自己,集市上早点摊的价格也就是三四块人民币一碗。至于中国游客们口中说的臭味,当时来缅甸接我的父亲大人感受到了,而我却没能吃出来,可能是对鱼露的味道太习惯了吧。

缅甸的老汤卤煮

如果你不喜欢老北京卤煮,平时吃不惯猪下水的味道,这段文字其实就可以跳过了。

因为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缅甸的老汤卤味——猪下水串串!

围着那口锅的是猪血,猪大肠,猪肝,猪肚,猪肺叶子还有猪头肉。店家把这些卤味切成一小块,串好竹签,一圈圈的摆在锅的四周。刚刚坐下的时候,店家会从中间给你舀一碗香浓的猪杂汤,再给你一个盛辣椒酱小碗。这样,想吃什么,就直接从锅旁边拿,要是觉得肉串凉了,就拿着竹签子把肉串放在锅里再涮一涮。老板就在一旁坐着,你一边吃,他一边补货。如果你想吃的某个部位没有串了,就直接让老板帮忙切。最后老板数签子算钱,一般一根串是人民币0.25-0.5元之间,胃小的人20块钱准撑了。

吃这种串串,会有很多陌生人和你坐在一起,看到你是外国人的话,他们会热心的告诉你哪个串好吃,还劝老板给你的串上多加点肉。有一个串串摊我经常去,老板习惯在你结账前送你一个小礼物,喜欢哪个部位的肉,就切给你一大块免费的肉。那次我要了一大截滑溜溜的肥肠,吃到嘴里感觉真香呀。至于串串的味道嘛,真心不比国内的卤味差。

吃不了猪下水的盆友们,可以在街上找一找这样的炸豆腐串串摊。有一次我坐环城小火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法国人,那天我俩在车站摊位上吃的好满足。

令人陶醉的缅甸面条

缅甸人喜欢吃面条,但是老家又不产小麦,于是人们就用大米压成面条的形状,用米线做成了口感各异的面条。其中有三种面我最喜欢:面条沙拉,掸族拌面和椰子面。

面条沙拉发源于曼德勒市,软弹的粗米线与酥脆的撒子和脆豆皮的碰撞,极大的丰富了口感,同时鸡块和小洋葱丝的加入,让米饭不再单调。但最具点睛之笔的,是面条沙拉里的烤豌豆粉,与米粉拌在一起时,白花花的米粉沾上烤豌豆粉,吃在嘴里带给我的是久违的麻酱味道。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在缅甸我经常能尝到一股麻酱味,直到我写文章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这麻酱味源于豌豆粉。

ShanNoodles起源于西部的掸邦高原,是掸族人的传统菜肴,掸族是中国境内傣族的分支,他们的传统菜肴非常接近与云南的傣族菜。掸邦面可汤,可干,可油,可甜,还可黏,在点菜的时候服务员会给你很多的选项,而我一般会选择一碗上面洒满芝麻的黏糊糊的干拌面,用筷子一夹起来就是一大坨,两三口就把整碗面一扫而光。

椰汁面是一款货真价实的用面粉做成的面条。椰汁面一般用的是鸡汤为底,加以椰浆熬制,同时会加入鱼露、红葱片、辣椒粉以及青柠汁等进行调味,而且面条选用都是有弹性的鸡蛋面。有些高级饭店还会在鸡肉的基础上多加一些鱼肉丸或者炸物。富有嚼劲的鸡蛋面与浓郁的椰汁鸡汤组合在一起,每每让老饕们欲罢不能。

高原上的掸族菜

掸族是缅甸人口第二大族,世代居住于西部的掸邦高原。掸族是一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泰国,老挝,还有我国的云南边陲也均有分布。纯净的茵莱湖就坐落在缅甸的掸邦特区。掸族菜和泰国北方菜类似,都喜食酸辣,擅于新鲜食材的运用。甜玉米,酸辣鸡脚沙拉,凉拌猪头肉和黄米糕,这些都是掸族传统小菜。

酸猪肉“寿司”与傣族黄米糕

掸邦菜的很多凉菜中,都会用到一种特殊的配料——大葱的根。就好像日本人吃寿司时用甜姜来去味一样,一口大葱根,一口菜。至于大葱根什么味道,就好像一颗有点辣味的生白萝卜。

世界上味道最独特的沙拉

尝过缅甸茶叶沙拉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缅甸盛产茶叶和各种坚果,这道沙拉就像是一场缅甸土特产的汇报演出。发酵后的茶叶腌入不同的酱汁入味,有辣的还有甜的,在掸邦高原,人们也直接使用白水煮过的茶叶拌在坚果和虾米中。这道沙拉一般作为茶点或者是饭后的点心食用。由于这道菜的卖相和用料都十分古怪,因此会被很多游客敬而远之。但是,听我一句劝,一定要买一包尝一尝。

血盆大口嚼槟榔

槟榔对于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我国的海南与台湾地区人们就以喜食槟榔而著称,缅甸人也同样如此。在缅甸街头,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小小的槟榔摊。店家拿起一片片蒌叶,摆在案板上,再刷上白灰水。白灰水是强碱性的,能与强酸性的槟榔起到中和的作用。然后在每片叶子上撒上两三颗切好的槟榔粒与香料,包起来就可以食用了。制作流程与印度街头的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印度有时候还会在叶子里面洒上些五颜六色的糖果粒。

槟榔是当地蓝领阶层最喜好的食物,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需要一种食品能让他们快速的提神,槟榔对他们而言,又便宜,又高效。而且槟榔也是男士专属,我还从来没在大街上看到哪家的大姑娘走着走着路突然“吐血”的。坐出租车的时候,如果司机在等红灯时候打开车门吐口水,别担心,他没有晕车,他只是在吐嚼槟榔嚼出的血水。

我看过很多旅游攻略,国内的,国外的。博主们纷纷都表示对槟榔的刺激性口味难以接受,我也曾买过一包尝尝鲜。一开始嚼的时候就感觉是有人在我嘴里撒了一把洗衣粉,口腔在槟榔的刺激下开始迅速的分泌唾液。一瞬间,我想把整片叶子吐出来,但是我忍住了。一边走,一边吐口水,两分钟后把槟榔嚼成碎沫以后我就全吐了出来。这时候,就感觉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直冲大脑,瞬间感觉整个人深情气爽。怪不得出租车司机爱吃这个,吃完确实不会犯困呀。大多数博主都没能挺过前几秒的冲击,全都给吐没了。我不仅经受住了槟榔的味道,两天后还把当时买的一小包5颗槟榔全嚼光了,看来,我还是有潜质做一名合格的当地人的。

尝不完的那些街头小吃

越是在东南亚旅行,越能感受到那种烟火气的温暖。城市里,总有那一条挤满了人的喧嚣街道,小贩们推着车,摆着摊,一边吆喝着,一边帮你装好你刚刚买好的菜,缅甸的街头亦如此。

印度风格的烙饼

仰光街头,你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烙饼摊,和印度人做饼用的是一个路子。饼里既可以加鸡蛋,也可以加豆泥。然后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按照中式思维,这张饼一定会是咸口的,但是缅甸人在享用的时候往往会撒上白砂糖与炼乳,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

缅甸人对豆子的热爱是挡也挡不住,这个街头的鹌鹑蛋饼摊,店家正在敲开一枚枚鹌鹑蛋,一个个打在面糊上,再撒上酥脆的炸豆子,胃口大的盆友一口气能吃一大袋。旁边的缅甸煎饼也很有趣,和烙饼一样是甜口,里面包上了香甜的椰丝。

甘蔗汁鸡肉炸串

缅甸是一个适合探险型旅行者的国度,国家刚刚走向开放,某些神秘的面纱还尚未揭开,就犹如那散落在蒲甘平原上的千座佛塔。缅甸神秘的美,还等待着好奇的游客们自己去体会。

写在最后

东南亚就像是国人的一座巨大后花园。有人说,去趟东南亚,根本就不算出国。是啊,现代人的一切都在向网红经济看齐,就连出趟远门,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在星级酒店里泡一泡无边泳池;包个司机景区里转一转;网红餐厅打个卡。这也就难怪看到风景千篇一律,去过的餐厅虽是美伦美央,但忽略了味道本身。在某些旅游产业发达的东南亚地区,面向游客的高档餐厅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里面的菜品无不是摆盘精美,又照顾了外地游客们的传统口味,但真正地方特色菜的味蕾就从此被限制住。地方菜的风味,永远藏在市井之中。

饮食的背后是文化,是历史,也代表着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观念。所以说,下次出行前,多做做功课,查查目的地的特色小馆,还是很有必要的。或者,不妨直接来问问我~

TheTravellerOnTheEarth,

讲旅行、谈人文、聊穿搭、

记录生活,期待着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