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鸡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吃这东西我明白,但正宗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美食,在给人提供能量和生存所需营养物质的同时,带给每个人极大的精神满足。吃货们对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忠心耿耿,对吃的东西却越来越见异思迁。

抛却个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只要是舌头没出问题,一个东西好不好吃,我想没有哪个人会搞不清楚。但是人这种高级动物还就是怪,如果你仅仅是说你的东西好吃,真就未必能够打动他。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品类无数,各有传承。无论什么好东西,总要强调个师出有名。君不见,满大街的餐饮招牌上开头的两个字永远都是——“正宗”。

正宗这个词儿,最早出于宋陈师道《请兴化禅师疏》:“绍雪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承继。

做餐饮的强调自己正宗,也就是告诉你说,我的东西是严格遵照这个品类最传统的、最标准的选料和工艺做出来的。你吃到的,就是这个东西最标准的、最纯正的、最应该有的味道。

吃东西非要追求正宗的人,往往是吃货里面的佼佼者。这种人大多好奇心强,且带有轻微的强迫倾向。单纯的好吃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美食刨根问底的追求,他们不吃到正宗的东西决不会罢休。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由此想来,吃货们追本溯源的好奇心也不见的是一件坏事。没有这样的市场倒逼机制,这世上哪还能吃到正宗的东西呢?

其实不正宗的东西,也未必就那么的不好吃。而十分正宗的东西,也未必能让每个人都拍手叫绝。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正不正宗还有什么意义呢?或许对于一个热爱美食的人来说,对正不正宗这个问题的探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吃的方面,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是非常聪明的。一道菜,它的主料和辅料怎样搭配才能使它们的气味、口感和色泽彼此融合相辅相成?怎样的烹调方式才能使每种食材的独特味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叠加效果?为什么用它而不是它?为什么用煎而不用炸?想必那是无数庖厨历经千百年、万千次的尝试,才形成了如今的经典吧。

改革开放以前的饭店,基本以国营为主。掌勺的大厨谁没有两把刷子,初入行的学徒先跟着师傅挑煤生火打下手,没三年都摸不到锅。师傅带徒弟,严格遵照古训,技艺代代传承,不敢有半点闪失。

在这个到处嚷着“最大的不变就是变”的时代,“创新”这个永远的网络热词,不断冲击着无数由夫妻老婆店发展起来的大小餐饮机构,正宗的标准渐渐城门失守,这里面有的追求材料成本的降低、制作工艺的简化,有的是为了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总而言之,坚持传统和正宗已经变得异常难能可贵。

而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吃货们,从能够自主选择食物那时起,能吃到正宗味道的机会就已经越来越少,早已不由自主的被带跑偏,不知经典的滋味。

宫保鸡丁,这道川菜中的小荔枝口糊辣味菜肴,先是毁于经营不正宗川菜的小餐馆,随后被遍布全国的廉价盒饭彻底玩坏。原本脆嫩的鸡腿肉被发柴的鸡胸肉代替,除花生外只有葱段的辅料变成了黄瓜丁和胡萝卜丁。而原本入口香辣微咸、咸中有甜、甜中带酸的糊辣荔枝味,在山寨大厨们抓糖倒醋的手中,要么搞成了糖醋鸡丁,要么整出个酸辣鸡丁,每每让人大失所望。

扬州名菜清炖狮子头,正宗的做法需用肥四瘦六的上好五花肉切成石榴粒,用葱姜水而不用葱姜末,调味后不可过分搅打,更不能用淀粉,而是用肉粒自身的粘性双手不停的团成圆形。轻轻放入高汤后只可微微冒泡而不可滚开,以免煮散,几个小时方能成菜。入口舌头一抿即化,吃这道菜根本用不到牙齿。

而如今在大多数的淮扬菜馆子里,这道清炖狮子头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切肉粒变成了绞肉馅,葱姜水变成了葱姜末,再加上过量的淀粉使劲的搅打,煮不到一刻钟就端上了桌,好好的清炖狮子头直接变成了大肉丸子汤。最可气的是,这样的一道菜品,还被同桌不明就里的食客们连连叫好,称赞这道菜肉质紧实还弹牙,你说气人不气人?

也许只能用几句RAP来抒发心中的感受了: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从来不叫兰州拉面;

骨髓不带血丝的白切鸡丢广东人的脸;

不用白吉馍的肉夹馍别说西安;

东北的砂锅米线扯什么过桥云南!

……

此篇为《吃货必懂》系列原创文章,如您喜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